文化遗产与传播学院顺应新时代“大文旅”发展趋势,践行河南省、洛阳市新文旅发展理念,聚合现有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烹饪工艺与营养、文化创意与策划、旅游管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传播与策划6个专业,发挥校级文旅融合专业群优势,明确“专业发展显特色、人才培养保质量、社会服务出成效、国际交流有影响”的办学定位,以党建为引领,深化工匠精神传承,打造“匠心传承”特色育人工程。

以党建为引领 传承工匠精神

文化遗产与传播学院立足实际,深入开展“党建+工匠”精神常态化活动,持续开展党建工作与专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活动。通过将工匠精神与河洛文化相结合,开展剪纸、茶艺等非遗体验活动,让师生亲身体验工匠技艺;举办党建文化沙龙,邀请中原大工匠与师生进行交流,分享技能学习心得和工匠故事;举办创新工匠竞赛,展出文创画展,鼓励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展现新时代工匠精神。通过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师生精神追求,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传承,激发师生创新精神。
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以赛促学
2023年以来,学院先后举办“新名珍杯”首届洛阳菜职业技能烹饪大赛、洛阳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暨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营养餐大赛等行业赛事,制定行业饮食标准4项。学院师生先后获得教学比赛省级三等奖2项,校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首届中国洛阳牡丹传统插花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汇创·就创”河南省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省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三等奖8项,“问途杯”第二届全国高校酒店数字营销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新名珍杯”首届洛阳菜职业技能烹饪大赛特金奖1项、金奖3项、优秀奖14项等。
加强机制创新 提升教科研水平

2023年以来,学院先后获批省级科研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36项、校级项目5项,获批省级教学工程项目3项,发表核心论文4篇,参编学术著作1部,获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获科研成果奖厅级1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及市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批洛阳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
技能大师领军 传承匠心文化

文化遗传与传播学院牛恒林大师先后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洛阳市师带徒标兵,获批洛阳市河洛大工匠工作室,获评洛阳市河洛技能领军人才(B)类人才。王飞大师荣获中原大工匠、河洛大工匠,获聘河南省农民工工作(乡村振兴)专家、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专家等荣誉称号,“纸落生花 匠心传承”非遗剪纸培训项目获评河南省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视频作品《纸落生花: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剪纸助力乡村建设》亮相G20教育部长会议。“守着娃、剪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乡村留守人员增收文明实践项目荣获省文明实践一类示范培育项目,取得学校文明实践项目省级成果零的突破。
聚焦立德树人 育人成果显著
文化遗产与传播学院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近年来,学院学生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暨2022年河南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1项,创青春河南省金奖1项、洛阳市一等奖1项,河南省互联网“+”大赛三等奖3项,挑战杯三等奖6项,“问途杯”第二届全国高校酒店数字营销大赛一等奖1项,洛阳“三彩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1项。剪纸艺术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河南省文明社团”,被洛阳市文明办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被共青团洛阳市委评为“洛阳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社团有“礼”文化育人辅导员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品牌“红雁”领航计划获批立项,获学校心理嘉年华活动“优秀组织奖”,两个支部先后荣获“洛阳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学院获得学校“2022年征兵工作先进集体”、“活力杯”共青团基础工作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等称号。
2019年至2024年,学生自主创业157人,参军入伍212人,推出“党史故事我来讲”专题视频36期。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京西宾馆、京豫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省运会、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第九届分子筛技术和应用高峰论坛等社会服务活动110余项,并常驻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进行讲解活动。连续5年组织学生参加北戴河支暑服务活动,并收到感谢信。2024级新生报到率为98.25%,职教本科培育专业旅游管理招生完成率100%,初次就业率90.1%,年终就业率98.28%,高质量就业率91.67%。2024年专升本过线率达71.14%。招生就业工作均超额完成年终目标任务。

此外,学院先后举办“5·25”心理健康文化节、职业规划大赛、求职简历大赛、资助知识竞赛、国风嘉年华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依托剪纸社、茶艺社、饮品社、文创社等社团开展社团活动120余次,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